以今年上新的纪录片为例,《激流时代》致力做普通人可以看懂的商业观察节目、《十三邀7》继续通过对话嘉宾去观察和理解世界、《奇妙之城2》采用明星+素人双视角完成城市印象构造、《惟有香如故》用现代审美意趣重现历史名人故事、《这货哪来的》关注小商品和小生意人......
或主题选取、或嘉宾组合、又或呈现方式,不少纪录片都有着主动亲近大众的一面。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,这些手段也不免引发了大家对纪录片创作脱轨的担忧。
为此,带着“邀请明星嘉宾是否会冲淡节目真实的味道”、“怎么来实现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平衡”、“‘纪实+’与纪录片的界限在哪里”等问题,骨朵和《激流时代》制片人刘东啸、《奇妙之城》总监制张伟、《百姓的味道》总导演陈尔青聊了聊。
《奇妙之城》是一档人文旅行城市纪录片,以生活在城市中的手艺人、美食家和艺术家为切入点,主要是通过人物故事呈现城市外在风貌和内在精神。较为特殊的一点是,节目每期都会邀请一位明星嘉宾,首先拍摄他们与城市的故事。
多年以前,央视打造的《客从何处来》就以全程记录明星寻访祖辈生活的地方,追溯尘封已久的家族秘密为看点。接着,还有《跟着贝尔去冒险》《明星探索之旅》《了不起的匠人》《百姓的味道》《上新了!故宫》等类型多样的纪录片中有明星参与。
观众多不会对资深艺人抱以微词,但如果是流量艺人,则难免招致观众对节目真实性的质疑。毕竟流量二字代表着话题性,而纪录片的特点之一却是写实。
对此,张伟回应道,“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,他在节目中就是他自己。我们从始至终追求的是真实的故事,不会去包装明星。”
陈尔青认为,这样的一个问题要看明星在节目里的角色和功能是什么。在她看来,明星的存在可以给纪录片带来三点好处。其一是提供叙事和观察的视角,由他们担任故事描述者,会带有丰富的个人色彩和情感;其二是作为故事样本,能够形成共情、对比或反差;其三是明星有公众认知的形象,而在纪录片里突破这种刻板印象的过程可以构建真实感。
陈尔青觉得,非特殊情况,明星出场的占比建议还是不要超过50%,甚至应控制在30%以内。张伟也表示,不会让明星成为绝对的主角。
事实上,在《奇妙之城》中,明星确实只是以普通样本的身份出现,每期占比更大的是素人“合集”。该片选取明星嘉宾的标准也不是单纯看重流量,而是要求明星与城市之间要有较强的情感联结,比如故乡、工作地。《百姓的味道》从谢霆锋的主观视角展开,但内容还是聚焦在他的寻访对象上。
《激流时代》《十三邀》这类“作者式”纪录片也以第一人称主观视角进入,李翔、许知远两位主持人的存在感更强。但观众更多把目光放在二人的专业性上,而非节目是否给他们做了“包装”。
因此,不是明星会冲淡纪录片真实的味道,而是不合适的嘉宾会影响节目效果。“观众能够感觉到哪些人是真诚的,哪些人又只当做接了个通告。”刘东啸表示。
从市场层面看,《奇妙之城》的受众画像主要由35-55岁的传统纪录片观众和18-35岁的年轻观众组成。再结合成毅、肖战、张杰等嘉宾加盟后,该节目在社交平台上的热搜反馈,明星确实能为纪录片带“量”。
比起邀请明星嘉宾以求破圈,纪录片其实更需要在主题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发力去亲近大众。
不同于人文、美食类纪录片,商业观察题材本身的观看门槛会比较高。《激流时代》迎难而上,从中国的经济、社会领域梳理了五大全民高度关注的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大命题,由商业作家、媒体人李翔带着个人的好奇与公众的疑问去探究相关产业链条。
主题选择上,该片找的都是大众很可能会感兴趣的话题,比如电商直播、长沙新消费、网红安福路等。其次,刘东啸透露,节目组在专业性与大众化之间做了取舍与平衡。录制“新消费突围”一集时,李翔和观察对象聊了大量投资经营理念,但他们后来对这部分内容作了一定取舍。“垂类、专业的内容太多,观众群会跟着收窄。”
另一档商业类纪录片《这货哪来的》也试图把复杂问题“简单化”,以不起眼的小商品为切入点,用“小买卖”勾勒出“大国制造”的一角。
把镜头对准假发、卡车床垫、炒菜机、手机壳、情趣内衣等接地气、不起眼的商品,追溯源头的过程能够调动观众好奇心。节目组还延续了前作《人生一串》的风格,用既幽默风趣、又产满哲思的解说词增加趣味性与深度。比如用“那是手机壳界的摇粒绒,又名‘穷人的貂儿’”形容尾货手机壳、将“搬家”这件生活中的平常事比喻成“百万雄兵的世纪合练”。
至于效果如何,数据就是最好的佐证。《激流时代》截至收官,共斩获全网109个热搜热榜,登顶微博纪录片影响力TOP1。特别是首期节目中,贾乃亮对直播的看法形成微博热搜,线亿。虽比不过剧集、综艺动辄几百个的热搜量,但也为纪录片破圈取得一定成就。
《这货哪来的》豆瓣评分高达9.1,有评价写到,“命题与取材之间有意想不到的呼应,那种义乌小商品代表的厂区与廉价,串联起巧匠和普通消费品,拍得生动有趣”,足见大家对该片“大众化”的认可度了。
还有部分节目,在呈现方式上并不算传统纪录片,它们将自己定位为“纪实+”。
《奇妙之城》在叙事风格上融入了综艺真人秀的元素,拍摄手法也不完全采用跟踪纪实的方式,张伟认为该片属于“纪实+综艺”。此前的《百姓的味道》在主创看来也是“一种复杂、新颖的节目形式,有一点混搭”,可定义为美食类纪实节目。
此外,《惟有香如故》的现代审美眼光不仅体现在用“香”文化联结故事的内容方向上,还体现在韵味十足、精致考究的画面呈现上。它契合当下年轻人对“古风景观”的设想,一些画面和情节传播度很广。虽暂未实现破圈,但也切实提供了一条可以亲近大众的路子。
纪录片有“时代影像志”之称,这类影像作品往往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。基于此,“反映时代和社会”是很多纪录片人的共识。
刘东啸认为,当下性是一部纪录片最重要的要素,即选取的题材是当时需要的,也是稀有的。他以自己与花总合作的《口罩猎人》为例。2020年全世界疫情爆发时,花总跟拍了一位在土耳其采购口罩熔喷布的中国商人。尽管只是一部每集10分钟、共8集的纪录短片集,但《口罩猎人》题材和内容的优越性让它赢在了起跑线上。“这一题材是非常稀缺的,没有人能够再提供一个类似的人物和选题。”
陈尔青则表示,纪录片要“看见社会”、“看见自身”,这种看见不只是触及表面,更要深入背面。张伟眼中的纪录片创作,则应以真实的故事和情感为底线,“还要加上社会热点、情绪及共情、共鸣。”
2012年是很多七零后、八零后在异乡生存、发展稳定下来的年份,很多人扎根城市后会怀念家乡的味道,当年的《舌尖上的味道》就用“乡愁、乡味”抓住了这种社会情绪。除了离谱好笑,《守护解放西》的火爆也与社会情绪的变化有关。随着法制逐渐完备,很多老百姓对公安执法、城市管理有了更深入的认知,这部片子也算满足了大家的求知欲。
除了以上内容方面的丰富外,一场技术革命也在纪录片创作中悄然进行。早在2018年,《风味人间》就运用超微观摄影、显微摄影等手段,从“分子级”视角去窥见盐粒如何渗入火腿、卤水与豆浆如何凝结成豆腐。走过四年,“5G、云计算、超高清、AR/XR、虚拟影像、人工智能等科技应用,已深度参与到纪录片产业各个重要环节,微短视频、竖屏观看、互动视频、三维动画等技术方法,进一步拓展纪实影像的创作边界和想象空间。”(来自《2022年度纪录片发展报告》)
纪录片内容愈发多元化,技术运用也更加纯熟,看似前景一片大好。但在商业变现上,这一品类却始终不得其法。
收视、热度、口碑是评价电视端、网络端影视作品的重要参考,而深刻影响变现能力的是收视和热度。很显然,“叫好不叫座”的纪录片在这方面处境尴尬。
不过,张伟告诉骨朵,现在慢慢的变多的纪录片已能实现盈利了。近年,他们探索的商业变现手段主要有B端的传统广告、C端的会员收入、线下衍生品以及电商购物。
《2022年度纪录片发展报告》提到,“2022年,纪录片向‘纪录+’拓展,持续打造纪录片产业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样态。”张伟所说的线下衍生品、电商购物都属于“纪录+”的范畴。不止是去年有所拓展,未来这种模式还有可能为纪录片开辟更广阔的变现空间。
“当然,也有一些纪录片确实没办法实现盈利,这和商业环境、片子特点、纪录片属性等多种因素相关。”张伟补充。
对于这一点,刘东啸有着一样的看法,“纪录片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东西,我们大家可以向大众化去努力,但不可能做到跟短视频的受众覆盖面一样广。”
陈尔青会持续探索明星结合纪录片的模式,同时在深度表达、社会关怀和人物关怀方向深耕。
张伟所在的优酷已经把美食类的《江湖菜馆4》和“纪实+”的《我的时代和我3》提上了日程,还会重点推出一些创新的历史类、悬疑推理类纪录片;
刘东啸所在的qq视频尤里卡工作室则会首先延续大众向商业类纪录片的创作,其次是想开发一些像《口罩猎人》那样,故事感更强的中视频纪录片。
无论是亲近大众的实践方式,还是“纪录+”的商业变现探索,最终掀起的风浪究竟有多大,还需等待时间继续酝酿。但纪录片的社会、艺术和商业经济价值都毋庸置疑,我们由衷期待更多创作者能在这片天地大展身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