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风味人间》火了但纪录片的商业之路还很远

发布时间:2024-01-20 16:48:43来源:欧宝体育在线登录入口浏览次数:1作者:OB欧宝体育官方

  在金红棉评优审片的间隙,复评评委张力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他对网络纪录片的看法:

  的确,《风味人间》和《人间一串》抓住了我们的胃,也抓住了我们的心。多少离家在外工作、学习、生活的人们,在看到家乡食物的一瞬间,纷纷发出了“留学的小孩崩溃了”“想家了”的感慨……在流动的今天,我们应该这样一个时刻,将历史、乡愁和平凡的生活串联在一起。

  “大家表面上觉得网络纪录片就是短平快,其实不单单是一个长短的问题,创作理念都发生了根本变化。”

  谁在看网络纪录片?谁在制作网络纪录片?网络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有什么不同?短视频和网络纪录片有什么关联?怎么样看待网络纪录片的未来?

  今年,张力老师担任中国(广州)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评优复评评委,与GZDOC分享了对网络纪录片、院线纪录片的看法,对纪录片发展的新趋势的观察,以及三十多年来在纪录片制作、评审和教学方面的经历和感悟。

  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编辑、总裁助理、总编室主任,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,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得者。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客座教授。

  代表作包括《增长的代价》《诗人》《科教兴国》《中国在哪儿》《消逝的大河桥》《瓷路》等。

  曾担任俄罗斯《人与环境》国际纪录电影节评委,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奖评委、“金鹰奖”评委、中国广电协会《纪录中国》评委、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评委会执行主席、以及加拿大班芙山地纪录片节评委等等。

  1984年7月,张力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。毕业之后,进入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导。

  张力:80年代,我们那个年代还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,分你去哪儿就去哪儿。当时有电影厂有分配名额。我是巧合,因为在大学时代我就喜欢摄影,当时是学校学生摄影协会主要成员。学校觉得摄影与电影差不多,就把我分到了科影厂。没想一干就干了一辈子。

  张力:艺术是相通的,拍好新闻也需要讲故事。同样的新闻,你要让观众爱看,也讲究讲述方式,所以它需要一个结构,而这个结构,是所有艺术都需要的。

  2001年,张力担任央视《发现之旅》的栏目制片人。这档人文历史和科学探索类纪实节目,打破了传统科教片、纪录片只专注于传达科学知识和主题先行的常规,以真实纪录加再现的方式让观众感受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,形成一套完整的故事化纪录片的制作流程,填补了当时国内在这样的领域的空白。

  张力:2001年的时候,中国的纪录片还更偏向专题片。那时我们就是想要制作一档更适合观众收看、讲故事模式的纪录片。当时美国的Discovery做得不错,但在中国还没有类似的节目。所以我们在国内尝试一种悬念式、故事化的纪录片,也能说是情节化纪录片。在很短的时间内,这档栏目几乎赢得了国内各种纪录片评选的认可,所以当时业内就有“怎么他们发现之旅拿走了那么多奖项”这样一种疑问,并随之出现了“科影现象”的说法。

  今天大家都在讲,纪录片要讲故事。实际上,在那个时代我们就已经在做这方面的探索,而且取得了一些效果。所以发现之旅栏目虽然现在没有了,但它的影响至今依然还在,当时的这一个模式,和一些比较经典的片子,今天说起来大家都还知道。

  张力:难点实际上就在于科学内容和故事的相互结合:一个要真实,第二要有科学内容,第三还要好看,这在当时国内是不多见的。

  所以我们要如何来解决科学内容和故事化讲述之间的关系,首先要把故事结构搭起来。有了故事结构之后,再把科学内容融入到结构之中,而不是说按着教科书那样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去讲。否则,如果观众不看,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。首先得好看,过去的说法叫寓教于乐。

  GZDOC:请问近些年来,中央新影集团在纪录片选题、制作上有哪些趋势和新的变化?

  张力:这个集团历史很悠久。它最早诞生于延安时期,叫延安电影团,后来逐渐变成电影厂,到90年代中期,先后并入到中央电视台。

  一方面它有很好的传统,坚持精良的制作,因为我们过去都是拍电影胶片出身的。

  在这个基础之上,也要符合时代的发展,符合电视播出的需求,尤其是观众的需求。可以说,我们的创作团队人员最为完整。此外,这些年我们也是给以中央台为主的电视台提供纪录片、科教片最多的制作机构之一。

  在创作上,除了我们原来擅长的历史、科学类题材,现在也在大量制作社会现实类的节目,因为社会类纪录片目前是观众更加关注的。除此之外,我们也在制作不少动物、自然类的节目。

  所以总的来说是三大块,一块是历史背景和文化类,一块是社会现实类,还有一块是科学自然类,这三大块为主,当然包括还有军事、农业等。

  GZDOC:纪录片有各种各样的制作和传播方式,您曾经的工作经历大多与电视纪录片有关,怎么样看待近年来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纪录片发展?

  张力:其实最早的纪录片是电影形式的,电视发展起来以后就变成电视纪录片。现在新媒体发展起来以后,网络纪录片也在蒸蒸日上,这是一个趋势,因为尤其今天的年轻人已经几乎不看电视了,大家都是在电脑上、手机上看网络视频。

  大家表面上觉得网络纪录片就是短平快,其实不单单是一个长短的问题,创作理念都发生了根本变化。

  在内容上,网络内容的可选择性是很大的,你的创作内容是不是跟得上社会热点,能否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。当然热点的内容不代表放弃引导、放弃内容的正确性,也不代表要媚俗,而是要在这一前提下,更符合时代、贴近观众。

  在制作方式上也有很多不同。比如说,它更在乎内容,在形式上相对不那么严苛。因为不少网络视频就是用户自己用手机拍的,所谓自媒体时代,不可能拿专业摄影师的水平去要求拍摄者。甚至包括画质,现在电视已发展到4K了,但对于手机等小屏幕硬件来说,高清就够了。当然这是目前的情况,以后新媒体的发展对画质的要求和摄影的要求也会慢慢的高。

  但它的矛盾在哪呢,首先,网络纪录片投入小,第二它要求周期短,第三它要求内容鲜活,在这几项要求之下,很难做到不紧不慢、精雕细琢地去制作,否则等你把片子拍出来之后,观众的兴趣点已经跑了。当然,网络纪录片也有大制作,也有高品质的表现形式,关键还是看内容是否能抓住观众,这与对传统纪录片的要求并无本质区别。

  另外,网络纪录片要想实现市场盈利还是很难的。目前网络首选商业内容还是游戏,其次是网剧,网络纪录片到现在为止还是很少赚钱的。可是,无论从国家还是从社会,还是在大力推进它的发展,因为它是不可阻挡的趋势。如果仅仅盯着眼前利益,网络纪录片就会失去发展良机。

  GZDOC:那么,您怎么样看待院线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在传播方面各自的优劣势呢?

  张力:其实最早的纪录片就是在影院放映,只不过后来电影院更偏向商业大片,更看重票房的直接回报。所以纪录片、科教片在院线很难生存,最后都被挤出了影院,转向了电视。

  最近几年,观众的经济水平、欣赏水平都大幅度的提高,很多观众回到电影院,年轻观众的观影趣味也开始多样化,所以有些纪录电影就跟着回来了,随着观众不再不满足于剧情化、市场化这种商业电影,精神需求更高了之后,高水平的纪录片就会慢慢的多地进入影院。

  但还是像我刚才说的,院线纪录片要想普遍盈利,几乎是不可能的,虽然有个别纪录片似乎是赚钱的,但它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偶然性。严格地来讲,它并不是市场选择下的赚钱模式。纪录片进院线,就必须宣推,必须跟发行商、跟院线方面分账,甚至要保证票房底线。一部纪录片制作的钱本来就有限,哪有钱去做这些事儿呢?所以还是很艰难。我们表面宣传都是各种成功,片子拿龙标啦、进院线啦。拿龙标并不难,进院线也并非不可能,但是你先别想赚钱,甚至要掏出不少钱来。

  当然还是该鼓励,因为观众的欣赏水平在逐步的提升,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日新月异,尽管现在很困难,并不意味着没有前景。只不过不要以赚钱与否来评价一部纪录电影是否成功。经济效益之外,还应该要考虑社会效益,应该建立一种有别于剧情片的评价体系。这就需要国家的鼓励与扶持,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引导。但是,真正要得到观众认可,制作者的创作水平还是首要的,让纪录片在内容上丰富多彩,在艺术性上精益求精。

  GZDOC:这次作为中国(广州)国际纪录片节的复评评审之一,您觉得和其他节展相比,这次复评评委的经历有什么感受可以分享的?

  张力:我觉得中国(广州)国际纪录片节比较好的地方在于,第一,它的奖项比较集中。奖数少的好处,就应该把真正的艺术作品选出来,竞争越大,倒越有可能把好片子筛选出来。第二,中国(广州)国际纪录片节是个国际纪录片节,所以它有一个横向的比较,那么它可能对艺术创作的追求更多一些,这也是一个特质。

  最后,张力老师对于有志于纪录片创作的年轻人的建议是,广泛涉猎,关怀社会。

  张力:对学生时代有志于纪录片的人来说,我觉得要广泛地涉猎,因为纪录片你可能什么题材都要拍,什么人都要接触,啥地方都要去,你的知识层面越杂,反而越好。同时你要有充分的对社会的关注,对人文情怀的关注。

  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上一篇:纪录片《这也能挣钱》开播 个别低成本创业者的生钱之道 下一篇:想快速搞钱我劝你先看这10部纪录片